即日起,免費資源及電子書獲取方式,請一律私訊粉專或以email詢問。

該如何計算互動率?判斷FB、IG互動率的兩公式,一次告訴你



大家都知道 Facebook 調降觸及率不是一天兩天了,連帶 Instagram 都開始下修觸及率。那到底觸及率多少算合理範圍?要怎麼計算觸及率呢?

本篇會拆成 Facebook 和 Instagram 來看,到底儲存、分享該不該算進互動率內?在進入本篇前,你會需要知道最基本的名詞解釋。




與互動率相關的專有名詞



我們先以 Facebook 廣告管理員後台預設的「互動率數值欄位」來看看官方對於互動率的評估哪些指標是標配一定要知道的,這段如果很常投遞廣告或是社群小編可以先略過沒關係。

主要會有6個判斷指標,最後一個 CPC 是和廣告投遞並根據你設定的廣告目標才會有相關,所以先不計入。主要的互動率包含:貼文互動(Post Reactions)貼文評論(Post Comments)貼文儲存(Post Saves)貼文分享(Post Shares)連結點擊(Link Clicks)粉專按讚(Page Likes)

貼文互動(Post Reactions):只針對該則貼文的任何反應互動的次數,例如用戶看到該則貼文使用的 Emojis 等反應按鈕。

貼文評論(Post Comments):就是該則貼文下方的評論,可以包含任何評論內容,例如單純 Emojis 或是 @tag 朋友等。

貼文儲存(Post Saves):該則貼文被儲存的次數。

貼文分享(Post Shares):被分享的次數,不限制分享方式,可以分享在自己或朋友動態牆甚至是 Messenger 都可以算。

連結點擊(Link Clicks):如果是廣告投放的話,這裡的連結會依照廣告投遞的目的判斷次數,若以上面的範例我是希望藉由廣告導流量到我的 IG 個人資料。

粉專按讚(Page Likes):這個就不用說了吧!

除了上面的互動率標配外,廣告還會有針對貼文互動、粉專讚數互動或是特定活動(Event)的互動。




知道了名詞定義後,該怎麼分析互動率?



其實你上網用關鍵字搜一搜會發現怎麼大家說的計算方式都不一樣?而且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甚至落差更大?到底哪個才是完美正解,其實答案會依據你的目的而定。

我這邊提供兩個方式給你們參考,你們可以根據計算互動率的目的還有品牌角度來決定哪個是最適合你們的互動率計算公式。在此之前,請先記住三個名詞定義,後面在解釋互動率公式時會更能了解也更清楚。

1. 粉絲人數(Followers): The number of accounts that started following you,就是你的臉書專頁上的粉絲人數。

2. 曝光次數(Impressions):The total number of times all of your posts have been seen,換句話說,就是這則貼文總共曝光給粉絲看到過幾次,這裡指的是「次數」不是人數,言下之意就是會發生“用戶A“會看到同一則貼文不只一次的情況。

3. 觸及人數(Reach):The number of unique accounts that have seen any of your posts,這邊和曝光次數的差異是這裡的觸及數量計算是針對「人數」,不會出現重複計算的問題,每一個看到貼文的用戶都會被當作獨立個體看待。




公式一:(按讚+評論+分享)÷ 粉絲人數  x 100



粉絲人數就是臉書專頁每個人都可以看到的 Followers ,這邊以周嫂昆凌的自創品牌 JENDES 為例,進入他們臉書主頁後就可以在首頁的位置找到下圖資訊,Facebook 有再區分比較細,分為追蹤人數和喜愛這個頁面的人數,這兩個都可以使用但只要記得一致就可以了!

這邊我是選擇追蹤的人數,也就是52,643人為此互動率公式的分母。



每篇貼文都會有不同的互動率和觸及率,所以只能自己紀錄並且抓出互動率最高的貼文作為社群經營方向。這邊我隨機用JENDES最新的一則昆凌影片做範例。



這邊可以看到此篇貼文總共有108個讚數愛心、4個評論和8個分享,這些都是在你沒有辦法進入競品廣告管理員或創作者平台可以直接看到的數字。按照上述公式可得到此篇貼文的互動率為:

( 108 + 4 + 8 )÷ 52643 = 互動率 0.2 %



重點來了!什麼時候使用此互動率公式最好呢?

因為使用粉絲人數作為分母其實很不精確,因為現在臉書把觸及率調降的非常低!你也可以先將觸及率想像為臉書送給你的觸及人數(就是你的粉絲們到底有多少人會實際看到這則貼文),所以這並不能代表實際上JENDES他們這則貼文的互動率。

但此互動率公式可以使用在『衡量競品』和『KOL/潛在合作網紅』的初期評估。因為不是粉專小編或管理員是沒辦法看到後台,但是這個互動率公式的資訊都可以從臉書前台看得到,既然觸及率都被臉書調降的差不多低了,這個互動率的公式計算也算公平客觀。

另外,有人會問那針對直播貼文(下圖),除了按讚、留言、分享等,還會多了一個觀看次數(Views),那到底該不該將觀看次數計入互動率計算中?

針對這直播互動率計算,我會加入觀看次數作為判斷基礎。原因是直播類型的貼文最重視的就是觀看率,觀看次數應該是最重要的互動指標。


如果是 Instagram 的話,其實之前在這邊文章有提到 IG 珍藏/儲存次數為新指標,Likes 讚數掰掰! 會有越來越多國家將被隱藏讚數,依照此公式的概念其實會無法判斷競品跟KOL成效,會需要使用別的數據來做判讀標準。如果你們的 IG 帳號還可以看到讚數,Instagram 的互動率公式就會是:

“ (讚數+留言) ÷ 粉絲人數 x 100 ”



若仍以JENDES為例,他們在 Instagram 的粉絲人數有93,800人,右邊的貼文共有1,376個讚數及20個留言,計算出的該則IG貼文互動率就是:(1376+20) ÷ 93800 x 100 = 1.49%,互動率明顯比 Facebook好很多!而且 Facebook 和 Instagram 上兩則都是近期才發的最新貼文。






從IG專業主控板洞察報告,教你解讀完整IG數據!

    從數據分析找出讓互動率翻倍的秘密!







    公式二:
    (按讚+評論+分享+儲存+個人檔案瀏覽)÷ 觸及人數 x 100



    這邊我們先區分 Facebook 和 Instagram ,因為兩者有些後台數據並不相同。先以 Facebook 來說,有兩個路徑可以看到特定貼文的詳細數據,一個是可以直接從臉書專頁的前台點擊想計算互動率的貼文(下圖一),另一個方式是從企業管理平台內的貼文管理可以看到更詳細的數據(下圖二)。

    註:這兩則是不同的貼文喔!所以不誤會怎麼數據對不上。


    圖一



    圖二





    如果從臉書專頁前台點擊特定貼文(圖一)可以看到有自然流量(Organic)和付費流量(Paid)也是就廣吿來的數字,若是透過企業管理平台後台(圖二)可以看到更細節的互動Emoji反應。其實仔細觀察會發現,若你沒有點開貼文數據,前台臉書會直接丟給你一個Engagement的數字,但卻會和內部的數字對不起來。

    我個人操作互動率計算上會選擇點開數據細節自己計算,但這邊的重點一樣是一致性。如果你習慣都使用點開的細部數據去計算,那就等記錄自己粉專互動率時都使用細部的數據;若覺得太過麻煩,想直接使用臉書丟給你的互動數字,那就請一率使用臉書丟給你的互動次數做互動率的幾算依據。

    我這邊使用圖一作為該則貼文計算互動率給你們看,圖一的全部互動數字是89個按讚、評論和分享,305個連結點擊,總共獲得8504個觸及人數。

    該則臉書貼文的互動率計算公式如下:

    ( 89 + 305 ) ÷ 8504 x 100= 4.63% 的互動率



    那針對 Instagram 呢?我們都知道IG後台可以看到的數據很少,若是想針對IG上的特定貼文觀看互動率,可以直接點擊該則貼文,會看到如下圖的數據資料:




    若以上則的貼文數據來看,本篇IG的貼文互動率為:

    ( 778 + 2 + 10 + 28 + 354 ) ÷ 30308 x 100 = 3.86% 的互動率



    那什麼時候要使用公式二會比較恰當呢?

    我個人使用公式二做自己品牌內部判斷互動率曲線和貼文成效的依據,找出自己粉絲喜愛的熱門貼文。因為觸及人數才會最精準計算互動率的分母,回到前面請大家熟記的名詞定義,觸及人數表示實際上看到這則貼文的人,而你的貼文觸及率應該取決於實際上看到貼文的人是否互動才是真正的衡量標準!因為很多你的粉絲根本不會看到你的貼文。




    小結

    整篇都沒有提到的曝光次數 Impression,是因為早期在計算互動率的基準很多人在吵到底該使用粉絲人數還是曝光次數才比較精準,但因為曝光次數其實有滿高的機會會包含到重複的用戶,而且連 Instagram 都直接提供給我們 Reach 觸及人數了,所以我認為使用觸及人數會更精準且更接近實際的互動率計算。

    上述兩個公式會依照你使用計算互動率的目的,而有不同的使用時機。若想判讀和競品的互動率成效,或是KOL的潛在成效時,可以使用公式一以粉絲人數作為判斷分母;若想知道自己粉絲們熱愛的貼文內容或是追蹤自己社群平台的互動率時,就可以使用更精準的觸及人數作為判斷指標。







    10 Comments

    Add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