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行銷小字典
這邊幫大家整理和數位行銷、電商等相關的名詞解釋,方便大家在看文章或是突然想查詢什麼名詞時,可以有個快速的介紹,會盡可能地隨時更新及增加喔!
以下按照字母順序編排:
B:
Google Analytics 報表名詞之一,跳出率,指瀏覽一頁就離開的比例。
廣告使用名詞之一,競價,為廣告投放時和其他廣告主一起競爭受眾、版位等依據。
企業對企業。若電商經營模式為B2B,則受眾就會是企業公司行號。例如商品經過批發商、供應商、經銷商等過程,就是B2B的貿易模式。
企業對個人。指企業公司行號將商品賣給個人消費者,最常見的電商形式。因為客群是獨立的消費者,行銷手法、社群經營如何吸引消費者就非常重要!
(怎麼越來越長XD)
原則上就是企業對企業最後末端是個人。例如Momo、PChome等大型電商平台,企業公司會再通過審核後,將自己的產品上架賣給一般消費者。而大型電商平台就會賺取開網店的店租或抽成,而這些企業公司就可以透過上架到這些電商平台獲取曝光、宣傳和銷售,這就是B2B2C的商業模式。
C:
Facebook 廣告名詞之一,全名稱為 Campaign Budget Optimization。
後期臉書廣告投放時,投手能選擇在行銷活動 Campaign 階層進行預算控管,早期都只能在『廣告組合 Ad Set』內選擇預算。
註:FB廣告三階層,行銷活動 Campaign、廣告組合 Ad Set、廣告 Ad。
點擊,這則廣告被按一次就稱做『點擊』,點擊又可以區分為點擊外連結、全部點擊等。
如果沒有特別區分就是泛指全部廣告相關的點擊,包含廣告素材、文案、連結等。
廣告名詞之一,全稱為 Cost Per Click,單次點擊成本。
計算方式為:成本/點擊,當用戶看到廣告後點擊一次,廣告主所需負擔的廣告成本。
廣告名詞之一,全稱為 Click Through Rate,點擊率。
計算方式為:點擊廣告次數/廣告曝光次數(click/imperssion)。
我一般會用 CTR 來判斷廣告受眾是否準確、素材/文案是否夠吸睛的指標。
廣告名詞之一,全稱為 Cost Per Lead,獲取一個客戶名單所需的廣告成本。
廣告名詞之一,全稱為 Cost Per View,獲取一個觀看所需的廣告成本。
廣告名詞之一,全稱為 Cost Per Acquisition,獲取每個客戶所需的成本。
大部分會稱為 Cost Per Action,每個行動成本,行動會依據廣告目標而有不同,例如加入購物車、購買。
廣告名詞之一,全稱為Conversion Rate,轉換率。
指當用戶點進廣告後,有多少人完成購買、加入購物車等轉換目標的比率。
廣告名詞之一,全稱為 Cost Per Mile Impression,每千次曝光成本。
每千人看到你的廣告版位,所需要支付的金額。
我會使用 CPM 作為查看目前廣告市場 bidding 的競爭度。
行銷、廣告名詞之一,全稱為Call To Action,行動呼籲。
例如在行銷或廣告文案結尾,出現的「來去逛逛」、「了解更多」等。
行動呼籲很重要,消費者需要你跟他說,如果他感興趣的話應該採取什麼行動。
一般個人消費者與個人間。例如個人上架商品到蝦皮販售(個人賣場)給其他消費者而言。
E:
互動,泛指點擊、按讚、收藏、分享、留言等動作行為。
Google Analytics 報表名詞之一,離開率,指訪客最後從該網頁離開的比例。
很常和 Bounce Rate 跳出率搞混。
I:
廣告名詞之一,曝光次數,指這則廣告被看見一次,就稱為一個曝光。
注意這邊的 Impression 指的是『次數』,有可能同一個人看過你的廣告兩次,那 Impression 曝光次數就會是2。
K:
英文全稱為 Key Opinion Leader,關鍵意見領袖。
指在互聯網上,例如透過Youtube、Facebook、Instagram等網路平台上有粉絲並且具一定影響力的人。
KOL 通常和網紅同義,國外也會稱為 Influencer。
L:
到達頁面,指訪客點擊廣告、文案等進入網站的第一個頁面。
到達頁面對於廣告來說非常重要,Facebook/Google 在審核廣告時也會一併審查到達頁面,如果到達頁面和廣告文案不符,不僅沒有轉單,跳出率也會極高。
數位行銷人除了廣告外,也必須針對到達頁面最優化測試和調整,才能達到效果。
M:
行銷漏斗,可以大致區分為 Top Of Funnel、Medium Of Funnel 和 Botton Of Funnel。
一個完整的行銷漏斗會希望長下面這樣,一開始顧客完全沒聽過你的會在 Top Of Funnel,和你有互動過有點認識的在 Medium Of Funnel,最下面的就會是已經購買過的顧客為 Botton Of Funnel。
O:
自然流量,指訪客進入網站是透過關鍵字搜尋,而非廣告等付費而來。
結合線上和線下的交易服務。
P:
Google Analytics 名詞之一,全名稱為 Page View,頁面瀏覽次數。
指有多少人訪客造訪你的網頁。
相對於 Organic Traffic 自然流量,Paid Traffic 指透過付費而來的流量,例如廣告投放。
R:
廣告名詞之一,觸及,指有多少『人』看到這則內容。
全稱是 Real Time Bidding,即時廣告競價機制。
當廣告主在該平台中投放廣告,該平台須經由廣告主的出價與其他同時在平台上的廣告主進行競價,此競價限制在 100 毫秒以內完成,所以稱作即時競價機制。
Facebook 廣告名詞之一,全稱為 Return On Ad Spend,廣告投資報酬率,指這則廣告每花一塊錢,能賺到多少錢。
計算方法為:營收/成本 。
ROAS 是廣告投放的重要指標,ROAS 越高,代表廣告投放所帶來的營收越高。
單價高的商品,ROAS 也會相對較高。
但因為 iOS 14.5更新後,基本上 ROAS 掉了有30%以上,已經有失準,不建議再評估廣告時完全依照 ROAS作為判斷標準。
全名稱為 Return on Investment,投資報酬率。
滿常有人和 ROAS 搞混的,ROI 指每投資一元,所獲得的毛利占比,ROI 看的是毛利,ROAS 看的是營收。
S:
產品銷售週期,不論是電商或服務取向的品牌,對於你的產品或服務完整的銷售週期。
大致上會拆成七階段,從產品接單到收回$$的整個流程,我們會希望這個銷售週期越短越好。
Google Analytics 名詞之一,工作階段,指包含一個使用者在網站內所造成的「多項」互動。
T:
全稱為 Target Audience, 目標受眾。
不論是行銷還是廣告,都希望鎖定好目標受眾,才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轉換率,這些我們的命定觀眾就稱為我們的 TA。
這個詞可能比較少人聽到,但我很常使用,概念和行銷漏斗的 Top Of Funnel、Medium Of Funnel、Botton Of Funnel類似。
只是 Traffic Temperature 指的是受眾,可以區分為 Cold、Warm、Hot 三種,根據這些流量受眾是否聽過、接觸過、購買過我們的產品或服務而有不同。
U:
Google Analytics 報表名詞之一,全稱為 Unique User,不重複使用者。
一定時間區間裡,指有多少『新的使用者』造訪你的網站。
Google Analytics 報表名詞之一,全稱為 Unique Visitor。不重複訪客。
指的是網站在一段指定的時間之內,所獲得的不重複(只計算一次) 訪客數目。
註:不重覆訪客Unique Visitor (UV) 與不重覆使用者 Unique User (UU)概念上相同,對於一般數據分析時可視為一樣,但若想較嚴謹的分析時會視為不同計算邏輯。
全稱為 User Generated Content,使用者原創內容。
指用戶透過網路主動參與活動的形式,並進行互動,幫品牌方製造更多話題及素材,星巴克等大型品牌就很使用過很多次 UGC 行銷形式,例如手繪競賽。
W:
全稱為 Word Of Mouth,口碑行銷。
主要就是以「做口碑」的方式,增加曝光度、吸引消費者,並提高銷售額的行銷方法。
最常見的口碑行銷就是透過論壇、部落格文章或YouTube 推薦等輿論方式進行推廣。